顯示具有 教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教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4年5月31日 星期六

討論/檢討題目,試題

以前在檢討月考考卷時常發現我在講第二題,有人在看另一張考卷,有人在發呆,檢討所花的時間就白白浪費了。既然要檢討,當然希望有效率又有功能性,你要真的確定自己的概念是對的,腦中有基本觀念才可以,所以基本上月考考題『我不會先給答案』,你要去尋找真正的答案,要去確認每個選項,每一題都要訂正,在這個過程中,你的概念就可以慢慢建立/成長/固化。我也一直強調,這樣的檢討不是只有生物科適用,是所有科目皆可用的。

我常用的做法有

1.請學生到黑板將詳解寫出
抽籤或是照號碼都可,因為我在課內有分組討論過,所以這次月考請同學上去時可以看到很多不確定答案的同學會去和其他人討論,下面也有些同學兩兩成群在討論,基本上可以視自己的時間規劃,花一節或是兩節,要討論完不討論完皆可,反正都可以有備案去彌補未完成部份。在過程中我會在座位間巡走,同學有問題可以問,也順便提醒沒有做事的同學要開始動手。其實看他們的眼神和討論模樣就大概可以知道小孩有沒有確實做,像這次我就有聽到小孩說:『上生物課要動腦筋,好累喔。』在班上穿梭時,真的有聽到小孩腦子嘎嘎嘎在轉動中的感覺,雖然已經遺忘怎麼動腦多時,但是開始後腦袋會愈轉愈快的,有好累喔的感覺是萬分正常的喔。

2.分組討論題目

分組做討論訂正,然後10題後來跟我對答案,檢查詳解,配合分組積分活動,讓學生有興趣參與其中。

其實這兩者可以參雜使用,例如物理化學這些題目少的科目,分組討論後請同學將詳解寫出,全班一起看看哪個解法較佳,或是立刻可以比較正確和迷思/常見錯誤解法或觀念。


關於分組

我目前都是採用同學自己選組員的方式,因為希望討論這件事可以進行,生物比較沒有程度問題,只是你願不願意思考而已,但是有較大程度差異的科目,如數學物理,一般看大家都採用異質化分組,組內中有精熟,普通和待加強的同學。

一般我覺得一組不需要太多人,在好操作的狀況下,我目前是採5-6個人一組。

自然科屬性相似我想可以同步分組,強化組的合作模式,所以明年要教二年級三類組和一年級的朋友我們可以討論一下分組的安排。
^^^^^^^^^^^^^^^^^^^^^^^^^^^^^^^^^^^^^^^^^^^^^^^^

考題分組討論建議

可給一定時間討論N題,發一張紙寫出詳解,老師在各組穿梭題點,確認各組各題解決狀況,最後留一個時間挑各題最佳解者或是落入圈套者上台(可用小白板預先將該組解答寫出)發表,下面同學回應優缺點。若是檢討考卷,一節課檢討八題應該是可能的。


待加強者可以安排為報告者,因需演繹解答,所以至少要看懂人家怎麼做。


讓學習的主體性回到學生身上

大家應該都知道,台上的人在講,台下的有可能沒在聽,不然就是忽然晃神回不來,精神不繼,放空發呆,甚至,真的認真聽了,當下也聽懂得樣子,但是下節課又都忘光光。
(這個還可以再開一個topic討論)

一切都是因為,學生的大腦當時參與課程的份量太少,所以,將主動權讓給學生,讓他去抓取,建構,和想像,這一切才有可能改善。

所以主題是“”讓學習的主體性回到學生身上”,我們接下來的動作就是因著這個目標而做努力。



太花時間怎麼辦?

太花時間嗎?當然,若是以討論方式上課,會比平常花時間,但是,真的就沒有時間嗎?有沒有什麼時候某些班放假考試耽誤了一兩堂課,而,沒被耽誤的班級不就多出一兩節課?
目前的課綱普遍塞了太多內容在其中,但是,書中的內容真的有教完的一天嗎?解題有解完的一天嗎?不過如果學生變成能夠自動自發去研究,去討論,這些問題好像就能迎刃而解了。

可能嗎?當然可能。

這些方法算不算翻轉我不是很在意呢,我的目標就如前面所說,是讓學習的主體性回到學生身上,不要再有人形立牌存在。套一句分享文章中最後四句話:

翻轉教室實施時,遇到有問題,應試著找出解決的機制,而不是先自我設限翻轉教室不可行。“

現在應該可以解決時間不夠的問題吧?選幾個班,一學期做1-2堂開始,也可以從檢討考卷開始,多點科目做,學生的改變是看得見的,相信他們。


2012年6月2日 星期六

生態系大賞

感謝圖書館和秘書幫學生製作獎狀以及準備獎品。

展覽期間讓學生去參觀並寫下觀後感。(時間充足的關係,還帶了個開放式的活動,讓學生閱讀一篇加拿大高中生做實驗的文章,請同學想想看住家或學校附近是否有什麼有趣的事物可以觀察,也可以查詢圖書館藏書想一個觀察計畫。)
214小老師宜儒寫的,還不賴呢!

























概念架構建立練習2---被作業包圍

第二節課稍微說明了常出現的問題,就讓學生自行發揮,課堂上再一一指出學生的迷思。大部分同學都可以接受反過來是自己動腦建構的過程,當然,還是有少部份人不知道在幹什麼,忙著作假動作。

課堂結束後回收成品,發現有些人完成度還是不足,所以都再給同學二天的時間完成。作業收回後,先瀏覽一遍看看整個班的狀況,第二次看時再分別給建議並且排序,最後一次再go through 一遍打上分數。整個過程其實有點費時,但是這種沒有標準答案的作業真的不容易打分數,本次是以架構為主,所以寫的內容詳細度則成為次要條件。

這一份大概是概念最清楚簡潔的成品。


這個樣子也有出來,但是有些內容還是分開寫。














這是常出現的問題

2012年5月19日 星期六

生活小作業--食品成份表

上到細胞中的化合物時,通常順便就給同學一項小小的作業,回家去找找看各類食品的成份表,順便訓練同學幾個概念。

課間完成時間至少有三天(以上),作業內容是:找三個不同類食品成份表標籤,並寫出成份表中含量最高的物質。在這裡比較容易出錯的概念是1.什麼是物質?有很多孩子會把熱量當成物質寫出來  2.單位,成份表中有些單位是以mg計量,很多小孩也會寫錯。

之前好幾年熱量這個錯誤答案還會出現,近幾年少了,好像可以看出來科學教育的變化,但是單位的錯認還是會看見,有兩種可能,對於單位的不敏感(目前所學不需要用到多種單位)和不用心(2012,100學年下學期有數位同學連是脂質多還是醣類多都寫錯,令人失望)

還有個新發現就是海苔脂質好高啊!

這學期的作業

有些成份表會顯示日需比例
 這個成份表應該錯了吧!
 很多小孩喜歡畫圖











2012年5月9日 星期三

廢物利用的小考考卷--答案卡再利用!


有時候只是幾題問答題,不想特意去印考卷,總覺得好浪費。有次看到註冊組一箱箱答案卡要拿去回收,快手搶了一箱下來,用過的答案卡就成為各種小題目的答案卷了。



這次的回饋單和說明單也是用答案卡,對老師來說,可以獨立收回,也很方便喔。(我身邊堆了很多疊還沒改的倒是)

希望學生和其他科的老師能夠了解節約的用意,當然也希望“貨源“能夠幫忙把答案卡安置方便大家取用啊。

2012年5月4日 星期五

2012生態系作業


往年教到生態系都很困擾,基本上這些東西跟地理是部份重複的(當年),然後光做介紹很容易讓大家失去焦點,之前的策略是讓學生找資料寫報告,然後聚集各班的報告,在實驗室以跑台的形式寫學習單,一桌是一個主題,一來讓學生知道報告是“重要的“,二來讓學生觀摩一下別班的報告和創意,再來藉由跑台的過程也把各生態系的重點瀏覽一遍。

這次基生是在二年級上到這個章節,之前因為課程時間過緊也沒有其他活動,早就想訓練他們的找資料和上台報告的能力,很久以前在阿簡老師那裡看到逸萱老師的作品,腦袋就想著要來試試,在這次報告中就加入生態系模型這個內容。

主題


學期初就預告了這個活動,主題除了最基本的生態系外,也因為一連串的環境事件和議題而深深覺得關懷土地是要從根做起,參考了環境資訊協會2011十大環境新聞中的議題當作題目,除了讓學生了解台灣正在發生的議題外,也希望學生能藉由這次活動種下培養關心社會以及實踐保育小苗。所以這次的主題包括:

1.        台灣針葉林
2.        台灣針闊葉混合林
3.        台灣闊葉林
4.        台灣高山草原
5.        墾丁後灣濕地
6.        旭海-觀音鼻自然保留區
7.        杉原灣
8.        海岸與河口生態系
9.      農田生態系
10.       大城溼地
11.     西部台西沿岸養殖區域


分組


因為已經是二年級學生,所以採用自由分組,不規定人數,至多不能超過五人,大部分班級都分出9組,有一個班級比較特別,只有33人卻分出10組,這班大多是3個人一組。題目和上台順序皆抽籤決定。

引導


原本是想讓同學在報時可以用webcam伸入模型講解細部內容,所以除了講述報告要求外,特別有跟學生提起模型的功用,引發學生興趣。(實際上因為我的工具是廠商送的放大鏡,螢幕效果差,後來就取消這項活動了)(實際使用後發現若用webcam可能還要考慮光源和解析度,焦距等問題)模型要求僅簡單口述箱子內需佈置成該生態系樣貌,簡單地用紙板豎立生物即可,所以後來看到有很多作品都是自己發揮創意而來,也有些同學與美術課所學做結合。


實施


每組報告20-25分鐘,需有媒體配合,全部的組別都用投影片(ppt)

評分



參考其他網路上老師的分享,用評量表評分,報告部份每個項次滿分5分計算,再加上時間、模型、及分工狀況。


所有組別報告完後,再用20分鐘請同學回答以上問題,藉此了解實際分工狀況,和組員相處情形。

後續活動


收到模型後發現有很多同學創意十足,本來只準備在實驗室中展出,但是為了鼓勵同學,情商圖書館舉辦生態系週的活動。將會在圖書館雜誌櫃上展出作品,並舉辦“按讚“活動,請參觀者在喜歡的作品上貼貼紙,最後會依投票結果發出獎狀(還希望生出獎品)。

我本來還希望請參觀者參加徵文比賽和攝影比賽,這次突發性請圖書館幫忙來不及準備,可能下次試試看囉。


原來給小孩一點刺激,是可以生出很多好創意的。